第五章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黑客国王

当你拥有五亿个朋友时,怎么能不树几个敌人呢?

——电影《社交网络》的导演大卫·芬奇[1]

原微软中国总公司经理吴士宏说过:“无论什么理想都要先生存。”这句话算得上是个朴素的真理。小时候的作文里,有关《我的理想》一类的文章里总是把科学家、老师、军人这类不一定伟大但至少可以说算得上高尚的职业拿出来说事。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先求温饱,解决不了温饱,一切都免谈,精神饱满一定是要建立在肚子饱满之上。在温饱的基础上,似乎所有人都做过一夜暴富的梦,但实现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从床上爬起来,穿衣吃饭,继续挤咱的公交车去。

而一旦有了点石成金的机会,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轻易放过,尤其是那些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1 Facebook效应

所谓童话,通俗来说无非两套情节,一是灰姑娘终于穿上了水晶鞋,二是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马克·扎克伯格虽然不是癞蛤蟆,但他无疑吃到了天鹅肉。仅从那件汗衫和随意趿在脚上的旅游鞋,以及满脸的稚气,你无法相信就是这个看似乳臭未干的小子,一手创建了世界“第三大国”。也就是这个名叫扎克伯格的小伙子,击败了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和风头正劲的阿桑奇,成为2010年度《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也是《时代》周刊自1927年以来最年轻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的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说:“扎克伯格的入选是因为他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把世界上十分之一的人口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建立起一个和谐美好的进入良性运转状态的社交关系。”

这个虚拟世界的“第三大国”,人数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它有一个很戏剧化的名字:Facebook(脸谱)。

应该说,扎克伯格也是个淘气小子,曾扮演过一两次黑客,但他玩黑客纯粹是个性的展现,按他自己的话说,从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幼年起,扎克伯格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电脑天赋,他6岁时就开始独立编程,12岁的时候把学校的主页搞成自己的相册,并自称天下第一帅。甚至到了大学(忘了说一句,他和计算机界的大哥大比尔·盖茨一样,读哈佛大学),再一次把学校的主页用自己的照片替换掉,并在主页上发起了一次“帅与不帅”的投票。甚至在一夜成名之后仍然不改天真顽皮的做派。在Facebook成功之后,比尔·盖茨执掌帅印的微软公司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并邀请他“见面谈谈”。要知道无论是谁,能接受微软高层领导人的会见都是相当难得的机会,世界上多少知名的企业家求之不得,而这个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居然一口回绝了,理由你绝对想不到,因为微软要求的见面时间太早了,而“我有睡懒觉的习惯”。

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毛头小子,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把一个学校级的主页空间经营成世界排名第八的知名网站,而它的主人也因此告别哈佛这所世界级的名校,由一个不太光彩的辍学生一跃成为路人皆知的互联网领袖。

2 把哈佛丢在脑后

扎克伯格和他做牙医的父亲一起生活在纽约市北威郡的郊区。父亲的生意一直不错,络绎不绝的病人让诊所的护士很是头疼,于是12岁的扎克伯格用了一周时间编写了一个病人接待程序,通过这个程序甚至可以在家里与诊所互动,即时了解诊所的情况,这个程序后来被周边的孩子们热烈追捧,成为“可以躲在家里和朋友聊天的好玩意”。而扎克伯格也由此在小镇上声名鹊起,成为众多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

以扎克伯格的性格,他永远不会是个乖孩子,却也绝不会是个只会读书的呆子。事实上他活泼好动、快人快语。在哈佛,他是学校击剑队队长,还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甚至写过几本不错的书,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出版社垂青这个一文不名的小子。他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编程序。他开发的程序简洁易懂又有极高的技术含量,甚至AOL和微软公司都对他的程序感兴趣,很想拉拢他成为自己的一员;但一向喜欢无拘无束生活的他,很难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行政制度健全而严格的团体里磨灭才华。高中的时候,喜欢一边编程序一边听音乐的扎克伯格,用了两杯咖啡的时间编写了一个播放器。这个名为Synapse的播放器,可以按照收听者的喜好,自动把收听率最高的曲目排在最前边。微软公司当时甚至想用200万美元收购这个播放器,耍酷的扎克伯格却一口回绝了,随后他把这款播放器作为自由软件放到了互联网上任由喜爱者免费下载使用。后来一对双胞胎兄弟邀请他合作完成一个社交网站,仅仅两个月之后,他又撒手不干了。这一回他突发奇想,自己搞了一个思路新颖的社交网站,这就是Facebook的雏形。

就在这期间,他在某个午夜百无聊赖地侵入了学校的主页,并在上面放上了两张自己的照片,然后让浏览者投票“哪一张更帅一点”。

学校的主页当然很快就被修复了,扎克伯格也自然被狠批了一顿。学校的条条框框和故作斯文显然并不适合他的性格特点,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刚刚建成的Facebook长势喜人,在短短时间里便很受年轻人欢迎,注册人数节节攀升。于是,被戴上“捣蛋鬼黑客”头衔的扎克伯格索性离开了一本正经的哈佛大学,成为一名逃兵回到家里,一心一意地研究自己的Facebook去了。

3 把钞票放在兜里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喜欢玩酷的小伙子虽然拒绝了200万美元,却接受了一份1000美元的资助。一个名叫爱德华都·萨瓦林(Eduardo Saverin)的年轻人,替Facebook租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服务器。对于萨瓦林与这似乎微不足道的1000美元,一个朋友的解释是“萨瓦林觉得他可以从这个网站上挣到钱”,而扎克伯格的回答很干脆:“他有着良好的社会背景和运营经验,他也会帮我们挣钱。”

互利互惠成为二人合作的最基本因素。于是,这两个年龄加起来尚不足50岁的年轻人对视一笑,一拍即合。

扎克伯格于2004年1月12日以每月85美元的价格在纽约租用了服务器,并注册了The Facebook.com的域名,因为Facebook.com这个域名被人抢注了。扎克伯格于是埋头苦干,重新设计网站的格局,并思考和定位其经营方式,萨瓦林则理所当然地以1000美元的代价占有了这个网站30%的股份并出任CEO。直到一年半以后,财大气粗的扎克伯格才花20万美元去掉了那个看上去相当别扭的定冠词“The”。

Facebook不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交网站,在它之前已经有过无数成功的先例,扎克伯格的另类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他一改其他交友类网站的建站模式,从一小撮熟悉的朋友开始,一点点扩大这个社交圈。同时特别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别的网站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把一个陌生人加为好友,而在Facebook上,你必须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这样做,主人甚至可以设置自己的哪些资料可以被哪些人搜索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改进,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感觉自己是安全的,不会被恶意骚扰,如此贴心的设计为Facebook赢得了大批的注册用户。在最初的几个月里,Facebook就牢牢地圈住了3000多正式注册用户。虽然3000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可以试想,在哈佛这个只有5000人的学校里,居然有一大半的学生在这里流连忘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覆盖率。由这3000个人开始,随后几何级增长的注册用户让Facebook像竹子一样疯长起来。在此之前,似乎没有一个网站的成功如此迅速过,两个月后,哈佛校长在当年的毕业答谢会上也对这个由哈佛辍学生建起的网站赞不绝口。为了应付剧增的数据,扎克伯格招入了自己在哈佛的同班同学杜斯丁·莫斯科维茨(Dustin Muskovitz)帮自己打理网站,并从自己的股份中出让给莫斯科维茨5%,但就在这之后不久,三个合伙人的关系却急剧恶化。

4 金钱、天才和背叛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以说是放之天下而皆准,如日中天的Facebook也逃不开这个魔鬼咒语。暑假时,除了扎克伯格之外,另外两个学业在身的合伙人都有了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虽然仅仅埋头于网站的运营就足够他们打发这些时间,但显然扎克伯格不想囿于现状。他决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莫斯科维茨当然追随其后,二人商量的结果是,把这个蒸蒸日上的网站推向加利福尼亚的高新技术密集区。那里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让他们大展拳脚,在那里可以继续扩大团队规模,并创造某个可能的融资机会,从而将纯娱乐性的Facebook尽快转入商业运营模式,而萨瓦林则决定去纽约雷曼兄弟公司实习。

萨瓦林对二人的加利福尼亚之行并不十分热衷,理由很简单,网站虽然形势喜人,但实际上一直在掏萨瓦林的腰包,而且扎克伯格此行的预算将达到惊人的1万美元,注册人数的剧增也对服务器的流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持网站正常的数据访问,萨瓦林必须要再掏钱租用更高级别的服务器,这笔花费也不在少数。三个人的第一次争执便不可避免地开始了:扎克伯格认为加利福尼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可限量的商业机会,而萨瓦林则认为与其花费巨资进行一场未知结局的探索,不如直接在目前看上去还不错的网站上植入广告来得稳妥和实惠。

“没有人能阻止得了扎克伯格,否则他也不会拒绝微软的200万美元,而对萨瓦林的区区1000美金感兴趣了。事实上从认识他的那一天起直到现在,他一直是个一旦认准了就要不计后果做到底的固执家伙,奇怪的是,每一次他的选择都是对的。”莫斯科维茨对他的合伙人叹为观止。

在加利福尼亚,扎克伯格每天穿行于各大网络公司之间,不停地与知名的网络人接触、交流和学习。在这里,早已扬名硅谷的音乐网站Napster负责人肖恩·帕克成为了扎克伯格的良师益友。

帕克认为:按目前Facebook的发展前景和运营思路来看,早晚有一天,这将是一个足以改变互联网事业的优势网站;在羽翼未丰之前,Facebook急需的不是用植入的广告挣那些微不足道的钞票,而是继续培养和扩大相对稳固的用户群。帕克的想法与扎克伯格不谋而合,扎克伯格毫不犹豫地又捐出了自己股份的一部分邀请帕克进驻Facebook,希望依靠在互联网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帕克,用其丰厚的实践经验让还在发展中的Facebook,尽早地进入一个新的、良性的历史发展时期。

而远在纽约的萨瓦林显然对自己的公司新加盟了股东一事毫不知情,急功近利的萨瓦林简直是有些迫不及待地在网站首页上加入了广告。并不明智的萨瓦林也许是故意和扎克伯格赌气,这个首次出现在Facebook上的广告内容,居然是萨瓦林个人拥有的一个求职网站的链接。

这让扎克伯格暴跳如雷。“你应该知道,我们的网站发展前景规划中很清楚地写到,在不久的将来,Facebook也会拥有自己的求职版块;而你居然自己悄无声息地早就经营起这个来了,并且还把这丑陋的东西链接到神圣的Facebook上来,这不仅仅是糟透了,简直就是卑鄙。”

同时在网站的融资问题上,萨瓦林显然也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在网站蒸蒸日上的时候,与网站的最大股东扎克伯格意见不合。

到目前为止,网站的发展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在短短的六个月时间里,网站的注册人数就突破百万大关。当初租用的小服务器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访问请求,这就对萨瓦林的口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说前景如此看好,萨瓦林是很乐意把钱掏出来的,问题是,莫斯科维茨与扎克伯格的加利福尼亚之行看来比预期的效果更好,很多互联网产业的大鳄也都对Facebook颇有兴趣,排着队找扎克伯格送钱,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在Facebook上分一杯羹。扎克伯格也显然是每天忙于会见那些巨头人物,每天在自己的简短得不能再短的电话里,喜形于色地大肆宣扬某某又有了什么新点子,只要自己点点头,就可以有多少多少美金流到公司的账户上来。而这一切,本来就应该是萨瓦林的事情。

隐约之中,萨瓦林感觉扎克伯格在有意回避他这个CEO;同时由于大量资金的融入,萨瓦林虽然小有资产,但显然无法与那些一掷千金,在互联网产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人物相抗衡,他甚至感觉到自己已经摇摇欲坠了。

万般无奈之下,萨瓦林做出了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他冻结了自己的银行账户,或者说他想通过这种手段切断Facebook的资金链。他明明知道,现在扎克伯格缺的不是钱,他只是想敲山震虎,只是想提醒扎克伯格不要继续忽视自己的存在;但这一次他又错了,扎克伯格最不喜欢的就是坐在功劳簿上耀武扬威。

扎克伯格还是很念旧情的,毕竟在网站最初成立时,是萨瓦林站在自己身边,向这个前途未卜的事业投入了极大的财力和精力。他打电话给萨瓦林,希望他能到加利福尼亚来一次,“共同决定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我知道你也不想眼睁睁看着它垮掉,可是让我灰心的是,组建团队、得到融资、打造商业模式这几样最重要的工作,作为CEO,你显然一样也没有漂亮的完成。你在最近的一个月里干的最漂亮的事就是在Facebook的首页上,弄了个恶心至极的广告。”

萨瓦林显然已经气急败坏,他一口回绝了扎克伯格的邀请。“谢谢你给我买的头等舱机票。不过我想,我们敬爱的股东先生完全可以把这张机票交给哪个漂亮的金发女子,让她飞过去安慰一下你疲惫的身体。”

本来扎克伯格还在一直犹豫要不要再扩大融资范围,萨瓦林的举动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就在萨瓦林建议他找个“漂亮的金发女子”的第二天,扎克伯格敲定了共计75万美元的首次融资,同时坚定了他的“断腕”念头:当务之急就是清理门户,把萨瓦林扫地出门。

5 黑客CEO

到目前为止,虽然扎克伯格进行了大量的融资,但并没有继续把公司的股份分割出去,三大股东分别是自己占全部股份的65%,萨瓦林占30%,莫斯科维茨占5%。每一个股东都不会在公司处于快速壮大的时候主动退出的,甚至都无法赶走,但扎克伯格早已在萨瓦林身上磨尽了耐心,他再也不想让这条腥鱼搅了这碗好汤。“也许这个时候把萨瓦林驱逐出去,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就像一艘快速前进的船,我不想在顺风的状态下遭遇一场横风,我需要控制权。”

扎克伯格的态度很坚决。2004年7月末,Facebook被重组,吸收帕克等融资人成为新的股东,当年10月的最后一天,扎克伯格诱使萨瓦林签署了股东协议,在这份协议里,扎克伯格将自己股份中的一部分分给帕克等融资人,使自己的股份由原来的65%降为51%,而将萨瓦林的股份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作为交换,萨瓦林同意将原公司的知识产权中属于萨瓦林的那部分全部移交给新公司,也就是说,在网站的知识专利上,萨瓦林再没有任何技术股份和参与权。同时,萨瓦林在协议中同意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由扎克伯格代为行使自己在公司的投票权。

在众多的金融大师的帮助下,扎克伯格这招偷梁换柱取得了巨大成功。萨瓦林是个精明的人,但却天真地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扎克伯格所持有的股份是具有结构防稀释功能和转移权的优先股,而自己的这35%股份只是普通股,虽然净资产一下子涨到了几百万美元,但动荡的股市会泡沫一样席卷一切。

签署完这份协议之后,萨瓦林便美滋滋地回到学校继续他优哉游哉的学习了。而扎克伯格则紧锣密鼓地继续着他的“稀释计划”:2005年1月,扎克伯格先后两次通过了大量发行普通股的决议,并由自己代萨瓦林投了赞同票,萨瓦林的股份被迅速地稀释到10%以下;3月28日,公司新股再次上市,萨瓦林的股份瞬间变为0.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蒙在鼓里的萨瓦林此刻还在哈佛的教室里举手回答问题。直到当年的4月,萨瓦林这个Facebook名正言顺的CEO在签署有关公司第二次融资的文件时才发现,自己在Facebook除了拥有CEO这三个英文字母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15天后,扎克伯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了萨瓦林的律师,并在随后的公堂对簿中大度地给萨瓦林7%的公司股份,但要求萨瓦林以当日收盘时的股票价格将股份变现,不允许他持有这些股票。

萨瓦林的1万美金投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戏剧性地增长超过了1000万美元,这是唯一能让萨瓦林感到欣慰的一件事情了。

Facebook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风靡全球,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成为其中一员,其市值保守估计超过1800亿美元。扎克伯格也在其中如鱼得水,从一个辍学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与他的校友比尔·盖茨一样,他们都是“学习不好的坏学生”,但都是白手起家,成就了互联网的伟大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扎克伯格无论在多么正式的场合下都从不穿西装,甚至在与社会名流或是政府高官会见时,仍然穿着他在街市上买来的1.5美元一双的旧拖鞋。他每天依旧骑自行车上班,端了杯咖啡把自己丢在电脑前,和员工们一起挤便当店、一起编程序,直到现在,他仍和自己的女友住在租来的一间不足20平米的廉价房里。

简约、时尚的Facebook的背后,有一个疯长的用户群,也有一个疯长的年轻的小伙子,当然,也有不少敌人虎视眈眈,这其中就包括对他恨之入骨的萨瓦林。萨瓦林甚至为此专门出版过一本名为《偶然诞生的亿万富翁——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把扎克伯格描写成一个庸俗至极的好色之徒。很好理解,就如扎克伯格的传记电影导演大卫·芬奇所说:“当你拥有五亿个朋友时,怎么能不树几个敌人呢?”

6 后记:一个失恋男生的自白

我的名字叫马克·扎克伯格,我是一典型的鬈发犹太人,我成绩优秀,高中最爱编程,造了几个有点小用的软件后,我考上了哈佛。在大学我什么都不缺:社交,那是上等社会有钱小孩的游戏,我羡慕但我不需要;女朋友,有一个我无比喜欢的女生Erica,但她没我聪明,从她去波士顿大学就知道了。我不会甜言蜜语,我向来直言直语,这就是为什么我女朋友会叫我*sshole然后和我分手。我生气,我愤怒,于是我在博客里说了她的坏话,我还专门因此建立一个叫做facemash的网站来表达我对所有女生的不屑。我一小时内编程出来的网站,在两小时内因为流量过大造成哈佛的网络系统瘫痪。那又怎样?我什么都不怕。

两个傻呵呵的兄弟找到我,并告诉我他们想建一个哈佛学生自己的社交网站,他们叫它The Harvard Connection。我觉得这主意不错,所以自己编了另一个网站叫做The Facebook。我和我的好朋友爱德华都·萨瓦林一起合作,他出钱,我出力,我70%的股份他30%。傻呵呵兄弟不爽了,觉得我偷了他们的想法,但我觉得我没做错。好朋友爱德华都·萨瓦林也不爽了,因为我听信他人的流言蜚语,最后把他的股份降低到0.03%而已。他面对着我,并在律师面前说:“马克,我是你唯一的朋友,而你背叛了我!”

我无言以对,我坚信我不是坏人,但这一切为了什么。最后我成为了全天下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用仅仅几百万美元封住了这些人的嘴。但我孤单得只剩下Facebook,还有钱陪着我。

当故事结束时,我坐在我的电脑前,通过Facebook找到了那个我曾经深深喜欢的女孩子。我一遍遍看着她的头像,犹犹豫豫地加了她为好友,又一遍遍地刷新,期待着她能通过我的好友认证。但最后,我知道我其实任何等待的希望都没有了。她又怎会知道,这个价值6.4亿美元的网站只是我当时因为她离开我,而伤心难过时建造的呢?

【黑客知识】

Facebook: 一个大名鼎鼎的社交网站,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网站,中文音译为“非试不可、非死不可”,意译为“脸谱”,2004年2月4日正式挂牌上线。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的短短一年时间里,该网站在全美网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Facebook每月有5700亿页面浏览量,站内照片存有量比其他所有图片网站加起来的还要多,每个月超过30亿张照片被上传,Facebook的系统每秒要处理120万张照片。如此巨额的数据处理需求,使得Facebook目前有超过30000台服务器为其服务。谷歌是目前美国最大的网站,覆盖了81%的美国人口,Facebook落后于谷歌、雅虎和微软排名第四,其数据服务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这是世界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Facebook的近期发展目标为继雅虎之后,成为世界上另一个有着良好背景的互联网搜索引擎。

世界上最著名的辍学生:

A.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的幸运数字是1和3。他13岁开始疯狂地在键盘上不断地敲出一系列的软件程序,大学三年级时与扎克伯格一样从哈佛大学辍学;31岁时他让那些软件程序帮助自己成为亿万富翁,在《福布斯》全球巨富排名榜中,他从1995年起到2007年一直雄踞榜首。

盖茨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法律,但是命运没有让这个世界上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而是鬼使神差地造就了一个电脑天才。1975年盖茨离开哈佛,与好友保罗·艾伦共同成立了微软公司,并在31岁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鉴于盖茨对整个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哈佛大学破例将盖茨视为1977届哈佛毕业生并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L.L.D)学位证书。哈佛大学德里克·博克校长在介绍盖茨时不吝赞美之辞:“我们今天的演讲者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他带动了个人计算机行业的革命。从2004年到2007年,他连续四年当选‘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随后,他以开玩笑的口吻对盖茨说:“如果你当初完成剩下两年的学业,那现在将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呢?”

盖茨的演讲也非常诙谐,他说:“我一直对我的父亲说我会继续回到哈佛翻那些书本,以便拿到自己的学位,现在我做到了。为了说这句话,我等了30年。有了这本证书,我想我终于可以跳槽到一个看上去比较好一些的公司里去了。”

哈佛大学校刊《哈佛深红报》曾将盖茨称为“最成功的辍学生”。

B.史蒂夫·乔布斯

在扎克伯格出现之前没有人会否认苹果公司执行总裁史蒂夫·乔布斯是紧随比尔·盖茨其后的第二个传奇。在入读俄勒冈州的里德学院6个月后,因为家中贫困,乔布斯不得不离开学校。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乔布斯在一个地下车库中手工拼制出第一台电脑,并开始向自家周围的住户们推销他的产品,他最终创立了为世人所惊叹的苹果公司、NeXT电脑公司和给世界带来无尽欢笑的皮克斯动画工厂。

C.鲍尔默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他辍学进入微软工作曾遭到父母的激烈反对,而这差点毁掉他这个现在的亿万富翁。

附:历史上最牛的演讲——甲骨文总裁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白。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

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千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一千个行业的一千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一千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邪说?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你们非常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

你们将来需要这些有用的工作习惯,你将来需要这种“治疗”。你需要它们,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当然,你能以你的方式进步到第10位、第11位,就像史蒂夫 (此处指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不过,我没有告诉你他在为谁工作,是吧?根据记载,他是研究生时辍的学,开化得稍晚了些。

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嗯……你们已经非常沮丧啦。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现在可能是讨论实质的时候啦——绝不是为了你们,2000届毕业生。你们已经被报销,不予考虑了。我想,你们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万的可怜工作吧,那里的工资单是由你两年前辍学的同班同学签字开出来的。事实上,我是寄希望于眼下还没有毕业的同学。我要对他们说,离开这里。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

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就像这些保安马上要把我从这个讲台上撵走一样必然……

(此时,拉里·埃里森被带离了讲台。)


[1] 大卫·芬奇(David Leo Fincher),1962年8月28日出生,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人。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及MTV导演,主要代表作品有《社交网络》、《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本杰明·巴顿奇事》、《龙纹身的女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