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E时代的X档案——阿桑奇和他的维基解密

世界上最危险的人就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掌控战争的人,人们应阻止他们,如果这样令他们视我为威胁,那也无所谓。

——阿桑奇

“这是个壮举,整个西方世界都可以松一口气了。”

阿富汗的十二月正值隆冬,户外温度已接近零度,而在国家军事防务基地的四十米地下掩体里,空调机不间歇地吹出清新逸人的空气,温度、湿度都恰到好处,四季如春。

刚刚到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把略显肥硕的身躯塞到沙发深处,整个身心从一直纠缠着的紧张中逐渐放松开来,他微仰着头轻轻地叹了口气。“至少对我来说,这是2010年结束之前我听到的最好消息了。”

盖茨缓缓地晃动着手上的咖啡杯,杯子里香气四溢,不断旋转着的液面随着盖茨不断晃动的手生成一个小小的旋涡,像极了一张微笑的脸。

盖茨的桌上丢着一张当天的英文报纸,头版头条他已经一字不落地看了至少四遍,《强奸案告破,阿桑奇落网,外交911宣告中止》。

1 红色通缉令

能让一向以硬朗著称的罗伯特·盖茨感觉放松的事件一定是个大事件,能让一国防部长在意的人物也一定是个大人物。

刚刚过去的2010年绝对可以称作是“阿桑奇年”。这个不满40岁的流浪汉,新闻界的007,只凭一台电脑便搅得整个西方世界人心惶惶,扯动着全世界的目光紧紧跟随;他的离奇被捕,让“西方震荡”告一段落。在民众眼里,他是个新英雄,而对于西方政界和军界,他却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威胁者。他一手创办的维基解密网揭露了人类历史上披着正义外衣的最龌龊的勾当,害得中情局、FBI、欧洲军事阵线联盟的特工疲于奔命,像追捕拉登一样四处撒网,而小小的维基解密网和他的主人阿桑奇也由此成为了互联网上搜索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2010年11月18日,瑞士当局发出红色通缉令,以强奸和性骚扰罪名通缉维基解密网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原因是阿桑奇涉嫌对两名瑞典女子实施性侵犯。据这两名女子讲述,原本自愿与阿桑奇发生性关系,后因提醒阿桑奇所用安全套已经破裂并要求他重新更换,遭到阿桑奇的拒绝而被其强奸。

而在此之前,阿桑奇已经改头换面躲避数月。他染了头发,使用化名,不使用信用卡,并为自己配备了加密手机,他原来的朋友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互相询问“你知道朱利安在哪儿吗”,得到的回答都是摇头。

次月7日上午9点30分,神秘莫测的阿桑奇现身伦敦一家警署,随后被正式拘捕。

当天中午,阿桑奇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治安法庭出席听证会。瑞典检察部门指控其犯有强奸罪,法官霍华德·里德尔拒绝了阿桑奇的保释申请,而后者则拒绝了法官的引渡提议并否认自己犯有强奸罪。阿桑奇当庭提出了自己的置疑,奇怪的是这份置疑并未涉及所谓的强奸罪名:

“我只不过是违反了游戏规则而失去了规则保护的可怜牺牲品而已,仅凭强奸罪名根本上不了红色通缉令,你们不过是想让我闭嘴而已。罪名是强奸,发出拘捕令的是瑞典,执行逮捕的却是英国,你们不觉得这很可笑吗?”

2 跨国颠覆

阿桑奇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其动荡而传奇的一生。

未满周岁,阿桑奇就死了父亲,母亲嫁给了一个三流的导演,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七年,他的母亲后来又嫁给了一个毫无名气的音乐家,这个身为音乐家的继父却一门心思想把阿桑奇作为祭品献给教主——他是个忠实的邪教徒。母亲为了保住他的小命不得不离家出走,在14岁前,阿桑奇已经搬了37次家。频繁的迁徙让阿桑奇无法得到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但他却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欲望。在搬到澳大利亚一家电子商店对面后,阿桑奇决定长居于此,因为他与这家店的老板混得很熟,并得到了免费使用店里计算机的优待,条件是他必须每天无偿给该店做4小时的义工。

就是在这台黑白显示器的破旧电脑上,阿桑奇发现了一个令他如醉如痴的新世界。每天除了打工,他就一声不响地埋头摆弄那台电脑,并在两个月后第一次编写了自己的首款软件。为了不让他每天在店里迎来送往暴露母子的行踪,母亲把这台电脑买下来作为礼物送给了阿桑奇,并给他添了一台调制解调器。可以畅游网络的阿桑奇从此以“门达克斯”[1] 的名字进入网络世界,运用他完全出于自学的电脑知识周游网络,被称作“能够闯入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在接触网络后不久,他就独立编写出一个通信端口扫描程序Strobe,并将其源代码发布到网上供其他程序员完善和修改,而很多人在研究了他的程序后发现,这个程序的源代码居然没有办法再缩小哪怕一行,如此严谨、缜密的程序出自一个完全自学成才的不足20岁的年轻人之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令人称奇的是,1997年阿桑奇与人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款主要针对人权保护和敏感信息保密工作的密码合成系统——Rubberhose Deniabl加密系统,被称作业界最完善的密码保护装置。

此后,名声在外的阿桑奇与两个志同道合的黑客朋友建立了一个名为“跨国颠覆”(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的黑客小组,经常游走于那些号称最保险的计算机系统。欧洲经济圈——西欧联盟的网站刚刚完成了网上交易系统,并在报上称自己是“最方便快捷,最安全无忧”的第二天,阿桑奇的黑客小组便一举将其攻破。无孔不入的高深技术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让“跨国颠覆”小组成为互联网初期最有名的黑客组织,自然也招致警方的关注。警方对这样一个猖獗的团伙,专门成立了代号“天气行动”的小组来对付他们,但这些自负的年轻人毫不在意。在调查人员第一次敲开了阿桑奇的家门做询问笔录之后,阿桑奇的母亲不得不收拾行囊,领着儿子再次开始逃亡。

18岁时,阿桑奇的女友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据说他的女友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是个圈内小有名气的女黑客,曾经成功地侵入了西伯利亚石油矿物公司下属的数个计算机终端,而目的只不过是想计算一下石油生意的利润到底有多大。做了父亲的阿桑奇仍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黑客,一边费尽心力躲避警方“天气行动”小组的追捕,一边成功闯入加拿大北电网络设在墨尔本的主终端站,并搞到了不少他的雇主感兴趣的东西。对于阿桑奇而言,做黑客真是太刺激了,“我让那些警察做梦都在喊我的名字,而那些黑客朋友都高呼阿桑奇万岁,这太美妙了。”

一天深夜,在北电网络的服务器里,阿桑奇发现系统管理员在线,得意扬扬的阿桑奇于是突发奇想,在管理员的信箱里留下了一封简短的信件,信中极其礼貌地告之自己的到访,并声称自己发现了系统“至少四个可以被利用的漏洞,我想我可以帮得到你”,然后留下了自己租住房间的电话。

这个电话号码成为抓住阿桑奇的唯一线索。“天气行动”小组调查人员立即与电信部门取得联系,利用技术手段24小时侦听这个电话,并要求北电网络的系统管理员给阿桑奇回信,声称自己想拜阿桑奇为师学习黑客技术。在掌握了大量证据之后,1991年10月29日,警务人员敲开了阿桑奇的家门。

阿桑奇被指犯有非法入侵国家公共网络,及商业间谍等共计31项罪名,最高可判处十年监禁,但阿桑奇要感谢他的辩护律师。在律师的据理力争之下,最后法庭只是以“除了有些智力上的好奇心和能够在各种电脑上冲浪的愉悦之外,没有证据表明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判阿桑奇缴纳为数不多的一小笔罚金便不了了之,被当地警察称为“史上最可笑的宣判”。因为从阿桑奇被捕到宣判结束只花费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而数十名高科技警员仅仅为了抓捕阿桑奇及搜集证据就花费了3年时间。

3 网络世界的罗宾汉

在此次被捕之前,自学成才的黑客阿桑奇为了躲避警察,带着母亲和女友以及他的孩子几乎走遍了澳大利亚的所有城市。从小到大,他上过三十七所学校,其中包括六所大学。颠沛流离的生活造就了阿桑奇坚韧果敢的性格,对待任何事情都保持冷静的头脑和不苟言笑的冷峻表情,包括女友带走自己的孩子。

女友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在阿桑奇入狱期间不辞而别。重获自由的阿桑奇于是开始寻求法律帮助要回孩子,在历时三年后终于重新得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在这之后,他同时打六份工养活母亲和自己的孩子,并把一头黑发染成银色。多年的半隐居生活、法院受审及女友出走等这一切,让阿桑奇开始痛恨权威,痛恨那些衣冠楚楚却言行不一的虚伪。

这种仇视当权者的性格,促使阿桑奇必须要体现自己的正义来拯救世界(这一理想化的生存目的几乎是所有黑客的心理特征之一)。阿桑奇认为政府和大机构隐藏了太多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只被政权内部极少数人所知,这就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沟通线路。这个线路一旦被破坏,阴谋家们的信息交流就会缩小,当这种沟通趋于零的时候,真相就将大白于天下,阴谋就会不攻自破。而使这些信息昭于天下的任务,不妨就交给他自己来做,“我的工作是为了自由而奋斗。”

黑客一旦结合成团体,其活动范围和能量都是巨大的,他们可以得到网络世界上最机密的文件,并以他们认为值得的可靠方式进行传播或保存,这些机密成为他们与当局讨价还价的资本,或是直接将其转变为钞票。而阿桑奇的目的不在于金钱,“如果只想得到金钱,我只需要做一名最优秀的黑客就够了。我的理想是改变我所生活的这个国度,以正义之名维护真相。”

2006年,阿桑奇把自己反锁在乡下一间出租房里,开始构建他的理想国。他从源代码阶段开始编写一个网站系统,不采用大公司的现成网站合成软件的原因在于,他并不相信那些网站合成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我只相信我自己,并且我有能力可以展现只有我才具备的个性特征而其他人无法模仿。”这个被命名为“维基解密”的网站被架设在一家名为PRQse的网络空间服务器上,阿桑奇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特殊的网络中转形式,保存于设在比利时的另一台服务器上,而在这个传输过程中,阿桑奇自信地采用了自己研制的Rubberhose Deniable加密系统。

当年12月,维基解密公开了它的第一份机密文件:阿桑奇的伙伴们从来往于某个敏感网络的数以百万计的加密文件中,成功分离由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阵线联盟”领导人谢赫·哈桑签署的秘密决定。

这一决定的成功解密,让美国人也大吃一惊。这决定中的内容,美国人也曾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却被一个民间网站成功破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维基解密有关这份决定的解密和公开,远远超过了文件内容本身。维基解密也第一次被世人重视,甚至荣登美国“最值得关注的危险来源地址”之一,因为高度发达的美国互联网中,每天都流动着庞大的绝密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最不能为人所知的。维基解密的存在,让美国人既感到欣喜若狂又深感恐慌,因为维基解密的出现让美国人得到了很多高级间谍也拿不到的情报,又时时感觉到自己的信息保密工作在那些黑客眼里,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哪怕是一次泄密,对美国人而言都可能是灭顶之灾。

4 外交史上的“9·11”

美国式的聪明就在于,很多事情不管它是不是美国人希望看到的,总是能被山姆大叔不幸言中。不久之后,在美国人窃喜可以每天从维基解密网站上得到珍贵的情报之余,他们自己也成了维基解密的攻击对象,从肯尼亚政府的腐败内幕到关塔那摩监狱的虐囚事件都让美国人坐立不安。2010年4月,一份美国对伊作战的录像曝光,录像中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向平民疯狂扫射并造成多人伤亡;7月,维基解密公布了7700万份美军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绝密战争数据资料;10月,维基解密又一次抛出重磅炸弹,公布了一份美军在对伊作战期间对平民的屠杀和非法用刑。由维基解密公布的伊战美军死亡人数与美国先前公布的数字相去甚远,这个被美国政府严重压缩了的死亡人数,一向被认为是美军对伊作战“完胜”的最有力证明,一旦证实维基解密公布的数字具有真实性,美国将颜面扫地、威风不再。

这让一向自认高人一等的美国人如坐针毡。

冷战结束之后,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波黑总统卡拉季奇、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众多美国全球战略统一思维体系中的障碍被一一清除,美国正处于春风得意、高歌猛进之时,突然杀出的维基解密让美国人措手不及。令美国“很受伤”的对手阿桑奇及他的维基解密,手中掌握的并不是飞机大炮,而只是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就足以让一个超级大国倍感恐慌。

在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一再下滑的时刻,维基解密不断把美国政府的短处拿出来,让这个霸主级国家丢失颜面。克林顿声称自己与莱温斯基清清白白;小布什大力宣扬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奥巴马说阿富汗战争胜利在望,对伊局势指日可待,一再声明不参与韩朝争端等言论……领导人的高谈阔论与维基解密展示给众人的现实真相相去甚远,这一切都让普通民众对美国政府大失所望。维基解密在给美国政府雪上加霜的同时,几乎得到了全世界的拥戴。

2010年11月29日,中国最大的综合网站“新浪”网报道,维基解密将超过25万份美国驻全球各地的使、领馆或代办处发给华盛顿的电子文件内容在网上曝光,时间从2004年以后直到“昨天”,这些文件的内容措词极为“坦率”,让美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尴尬,其中很多戏剧性的情节让这个急欲在全球范围内谋求霸权的国家极为难堪。美国在这些文件中把伊朗总统内贾德称为“第二个希特勒”,称德国总理默克尔是“特富龙天使”,俄罗斯总统普京“是男人里最透明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则“随时充满担忧和犹豫”,还把“赤裸君主”的头衔大度地赐予了法国总统萨科齐,而奥巴马自己则“更喜欢东方而不是西方,对欧洲完全没有感情和归属感”。

所有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密切关注维基解密,意大利外长法拉提尼对以上资料的曝光“深感遗憾”,将这一事件形象地称作“全球外交史上的‘9·11’事件”,并声称若任其发展而不采取强硬措施,将由此引发一场世界性的外交大灾难。

5 “有罪的人才会痛”

阿桑奇的被捕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010年11月,针对阿桑奇的红色通缉令正式由国际刑警组织下发,而阿桑奇则仅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背包,悄无声息地隐入人群。

从小过着吉普赛人生活的阿桑奇习惯了流浪,警惕而坚忍的性格也让他从未想到过屈服,但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经验老到的刑警组织,阿桑奇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逃亡途中,阿桑奇致信媒体,声称自己和他所运行的维基解密仍掌握着数十万份相关资料,“足以让美国和他的附属国摔一个大跟头。”并以此为筹码要求国际刑警组织取消红色通缉,“归还属于我的自由和安全。”

但是阿桑奇还是在“被FBI贴身跟踪了四天之久”后,不得不在英国伦敦以自首的方式结束逃亡。在警局里,他先是自报家门,然后要了杯水和几片面包,接着就躺在椅子上睡了过去。三小时后,阿桑奇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又要了一杯水和几片面包,然后要求找一个剃须刀来,以便“我出现在报纸或电视上时,人们应该看到一个精神饱满的朱利安”。

以强奸罪遭到通缉的阿桑奇,自始至终对自己的罪名感到莫名其妙。“那两个女人本来是自愿与我发生性关系的,只不过后来在安全套的问题上出了点小摩擦。就像不能因为我使用了一只坏掉的安全套就告我强奸一样,你们也同样不能用强奸罪来让维基解密闭嘴。”

而他的律师则用一句话点醒了他,“你在规则之外行事,他们自然就得要在规则之外对付你。你违反了游戏规则,自然也就不受规则保护。”

对此,阿桑奇只能付之一笑。

在阿桑奇被捕之后,近60万名维基解密的支持者联名呼吁支持阿桑奇,口号是“尊重信息自由公开,新闻自由公信,法律自由公正”。维基解密的拥护者声称,新闻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被阉割的政治宣传机器而不是揭开真相的工具,他们宁可相信维基解密的数据和信息是正确的,但显然法庭不会被网络呼声所左右。

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克劳力说,美国官方一贯认真对待机密信息的流通环节,而以黑客手段截获和破解相关信息是违反美国法律的,它将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并扰乱民心,打击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这些信息缺乏应该具备的可信度,因为其来源渠道非正规也非法,虽然影响巨大,但不应该被明智和理性的民众所接受,并声称阿桑奇是个打着自由和真相幌子的超级骗子。

这番纯属外交辞令的话多少显得苍白无力,阿桑奇的律师则反驳说,如果这些数据和信息纯属子虚乌有,就不会有那么多惊弓之鸟,阿桑奇也不会遭遇跟踪、逮捕和暗杀威胁,并在法庭上将阿桑奇和他的维基解密比作“信息时代的詹姆斯·邦德”,是追求真相的刀锋战士,维基解密应该受到保护而不是打击。

一直与阿桑奇相依为命的母亲克里丝汀·阿桑奇在事发之后也赶到伦敦,在一次对话中,她不无担忧地问自己的儿子这样做是否值得。阿桑奇回答:“我的信念坚定不移,我仍然忠于我的理想,不会因自身的遭遇而改变信仰。无论发生任何事,都只会更坚定地相信,我的理想是真实而正确的。”

阿桑奇虽然被捕,但维基解密仍在运转,这个神秘的机构共有九名董事,只有阿桑奇一人的身份是公开的,其他八人仍是阿桑奇的忠实战友。维基解密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总部地址,只是在伦敦某处的地下室雇了几个打字员而已,遍布全球的八百余名志愿者才是这个机构最坚实的力量源泉。维基解密的发言人声称,如果阿桑奇的引渡计划失败或被判有罪,“那么全世界都将再次陷入动荡和混乱”,但显然这一次以美国为首的维基解密受害者们不想放虎归山。

法庭至今仍未对阿桑奇量刑,法庭的借口是取证困难,而阿桑奇则兴奋地宣称这是一个民间网站对整个西方世界的胜利,“不敢断定有罪,正说明了某些人内心里充满焦虑和恐慌,而这更让我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感到无上的光荣。”

早在被捕之前,11月11日,阿桑奇接受了《福布斯》的记者专访,在访问中,阿桑奇声称维基解密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而这个理念的中心词只有两个字: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基础,在普遍意义上,新闻的接受者无法确定他们所看到新闻的真实性有多少,然而维基解密则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对新闻或史实真实性的验证功能。“科学的新闻理念允许读者阅读一篇新闻,然后点击鼠标,在网上找到产生新闻的原始文件。这样,读者就能够自行判断:这篇新闻是否真实?记者的报道是否准确?民主社会需要强势的媒体,而维基解密正是这种媒体的一部分。媒体可以使政府不敢否认自己的错误并由此变得更加诚实。而任何国家和权力机构,都无权枪毙一个说真话的人。”

对于揭露丑恶是否感觉很痛快这一问题,阿桑奇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这能给我带来满足感,亲眼看到改革的兴起,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看到社会的良性发展,新鲜的血液在滋生,而滥用权力者和蒙蔽大众视听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民众看得到真实的一面,并美满的生活着。这就够了。”

“可是揭露社会丑闻会让很多人感到痛苦。”

“有罪的人才会痛苦。”

【黑客知识】

维基解密: 这是一个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成立于2006年。因其多年来一直处于幕后并不断地爆出猛料,让众多西方国家抓狂,随着美军暴行的连续披露,这个以朱利安·阿桑奇为首的神秘组织极速蹿红,成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网络关键词。

该网站没有对外界公布办公地点和电话,不公布主要运营者的姓名和网站所有人的入网信息,没有人知道其总部的具体位置、运营模式及人员分配情况,这甚至不是一家注册公司。目前所知道的情况是,它依靠着一支遍布世界的志愿者来维系其基本运营,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其职责为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等不法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

维基解密解了哪些密?英国《每日电讯报》2010年7月26日梳理了“维基揭秘”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不能说的秘密”。

A.美军袭击伊拉克平民视频

在“维基揭秘”网页上有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的人群开火,结果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

B.关塔那摩监狱手册

2007年,“维基揭秘”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如果被关押人员表现良好或是积极与军方配合,还可获得“特别奖励”,而这“特别奖励”就是一卷手纸。

C.气候学家擅自更改数据

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被公布在“维基揭秘”网站上。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事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理论产生怀疑,影响很恶劣,外界纷纷指责科学家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

D.佩林私人邮件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的私人邮件账户曾被黑客窃取,之后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邮件内容被“维基揭秘”网站公布在网上,引发民众热议。

E.50万条“9·11”短信

2009年11月,“维基揭秘”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维基揭秘”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们公布这些短信只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当天的情形。

国际刑警红色通缉令: 这是国际刑警组织间频繁使用的最著名的一种联合通告,它的通缉对象是有关国家的法律部门已经判决有罪而仍然在逃、能够造成极重大社会危害,且极度危险的罪犯。这个通告是在世界范围内一经确认即可逮捕并有权临时扣留的国际证书,无论哪个成员国接到红色通缉令,都应立即布置在本国范围内对嫌犯的通力搜寻,如发现下落,应迅速组织警力实施抓捕,并将其缉拿归案。


[1] Mendax取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名言“splendide mendax”,意为“高贵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