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微表情

对于面部表情的解读,大家可能已经很熟悉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体现出来。如果有人使用虚假的表情呢,比如假笑?在集市上遇到不太喜欢的人时,我们会面带“微笑”地说:“约翰,真高兴在这里碰到你。替我向莎莉问好。”

我们可能表现得非常开心和兴奋,内心却很愤怒。面部那种长时间持续的表情叫做宏表情,一般情况下,这种面部表情更易于传达情绪。与微表情类似,宏表情也是由情绪控制的,但是并非自然流露,经常能够伪装。

几个研究人类行为的先驱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来研究并尝试理解人类是如何传达情感的,并最终将之命名为微表情

微表情是情绪的自然反应,不大容易控制。情绪触发面部特定肌肉的反应,形成特定的面部表情。很多时候,这些表情的持续时间不过1/25秒。因为这些表情都是情感反应引发的无意识的肌肉运动,所以几乎不可能被人为控制。

这一定义也并不是首次提出的,1872年,查尔斯·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提到过面部表情的通性和每种面部表情对应的肌肉运动。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两位研究员哈格德(Haggard)和艾萨克斯(Isaacs)最先发现了现在所称的“微表情”。1996年,他们在著作《面部微表情瞬间——心理的自我反应机制》(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 as Indicators of Ego Mechanisms in Psychotherapy)中,阐明了发现“微瞬表情”的过程。

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行为学先驱威廉·康登(William Condon)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长达几小时的磁带进行逐帧研究,发现了人类表情的“微运动”。他还在神经语言程序学(后期对此研究比较多)和肢体语言领域做过深入的研究。

或许微表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就是保罗·艾克曼博士。作为先驱,艾克曼博士将微表情发展成今天的一门科学。他研究微表情40多年,获得了研究科学家奖,并于2009年登上《时代》杂志,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艾克曼博士和心理学家希尔文·汤姆金斯(Silvan Tomkins)一起研究面部表情,发现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情感不是由文化决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和物种间普遍存在的。

他和莫林·奥沙利文博士(Dr. Maureen O'Sullivan)策划出一个叫“巫师”的项目。他是将微表情运用于测谎方面的先驱,他们对15 000个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测试,发现在不经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能够躲过测谎仪的只有50人。

20世纪70年代,艾克曼博士开发出一套面部表情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缩写为FACS),用来对人类可能的表情进行标记和编码。这套系统不仅涵盖各种面部表情,还包括欺骗时整个身体的反应。

1972年,艾克曼博士将与最基本的、生物共有的情绪相关的表情列示了出来,包括:

 

艾克曼博士的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很多执法部门和企业开始应用他在测谎方面的成果。1990年,他在一篇名为“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s)的论文中对他之前的清单进行了修订,将情绪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详见www.paulekman.com/wp-content/uploads/2009/02/Basic-Emotions.pdf)。艾克曼博士还撰写了很多关于情绪、面部表情和测谎的书籍,帮助人们理解面部表情解码的价值。

从前面简短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微表情并不是空穴来风。相反,它是人类行为学领域一代代博士、研究员、专家花费无数时间研究出来的成果。作为一名社会工程人员,懂得观察微表情可以有效地保护你的客户,教他们发现骗局中的微小漏洞。

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程人员,或者是对微表情感兴趣的人,我强烈建议你读一读艾克曼博士的书,特别是《情绪的解析》(Emotions Revealed)和《解密脸部:从脸部线索识别情绪的指导》(Unmasking the Face)。他是该领域真正的权威。接下来将对微表情进行简单的阐述,告诉你作为社会工程人员,如何将其运用到工作中。

前文提到艾克曼博士列出了6类主要的微表情,后来他又将“轻蔑”添加进来,变成了7类。下面将逐个进行介绍。

5.2.1  愤怒

愤怒和其他表情相比,通常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人在生气的时候会紧抿双唇、眉头紧锁,当然还有最为明显的特征:双眼圆瞪。

愤怒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它能够触发很多附带情绪。有时候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到生气的时候,你会看到如图5-1所示的微表情。比较难以察觉的原因是这种面部运动可能只会持续1/25秒。

该图片由保罗·艾克曼博士提供

图5-1 注意瞪圆的双眼、紧抿的嘴唇和紧锁的眉毛

学会查看特定的微表情可以大大提升理解他人的能力。关于如何掌握这种能力,艾克曼博士建议大家自己做相应表情的练习,可以参考以下的步骤。

 
  1. 把眉毛往下拉,使其并拢到一块。仿佛是要使眉毛能够触碰到鼻子。

  2. 当眉毛下压的时候,尝试在眉毛不动的情况下,使劲睁大眼睛。

  3. 紧闭双唇。不要撅起来,只是让上下唇紧紧地抿在一起。

  4. 瞪眼。

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我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感到异常愤怒。接下来提到的是本章的要点。

如果制造出面部表情可以引发一种情绪,那肯定意味着面部移动可以影响我们感受到的情绪,甚至可能感染周边的人。

对着镜子持续练习这种表情,直到做对为止。图5-2所示的就是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展示出来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愤怒表情。

图5-2 西蒙绝对是愤怒了,注意他的表情

该图看起来可能没有图5-1那么明显,但是从他的脸上可以识别出与愤怒相关的所有微表情。

拥有熟练掌控微表情的能力对有效理解这些表情背后的情绪十分有用。当能够成功做出并解码微表情,你便能够理解引发这种表情的情绪。这样你就能够明白对象的精神状态。不仅要能够做出各种微表情,还要主动解读周边人物的表情,这会对你控制社会工程活动的成果大有裨益。

5.2.2 厌恶

厌恶通常是对你确实不喜欢的东西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应。这种“东西”不仅限于物理实体,有的时候也可能是一种信念或者感觉。

极为讨厌的食物会令你产生厌恶的感觉,就会触发这种微表情。不可思议的是,即便在没有闻到或看到这种食物的时候,想到它都会引发同样的厌恶情绪。

十几岁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迪士尼乐园。我当时并不喜欢也不想去玩过山车,然而最终还是招架不住朋友的劝说,去了太空山——一个室内过山车项目。快到一半时,还觉得过山车对我来说其实也没什么,但突然发现身上沾了一些湿湿的恶心的东西,然后就是一股恶心的气味令我作呕。不仅是我,身后的很多人也有类似的反应,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人能忍住不吐。很快地,大家几乎同时呕吐在了另一辆“未来世界”列车的车窗玻璃上,该项目是为了让游客在行驶缓慢的列车上体验太空山之旅。让我们吃惊的是,乘坐“未来世界”列车缓慢在园中游览的旅客看到车窗上的呕吐物时,竟然也开始呕吐了,尽管他们并未闻到或接触到窗体外我们的呕吐物。这是为何?

厌恶。体液通常会让人产生厌恶的感觉,这也是你读上文时可能已经开始觉得厌恶的原因之一。

厌恶通常表现为上唇上启、露出牙齿,鼻子皱成一团。有时随着鼻子皱起,双颊会上移,感觉想阻隔难闻的气体进入鼻腔或者阻断恶心的想法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

有一次我在看一篇关于冬奥会的文章,一张叶卡捷琳娜•尤金娜(如图5-3所示)的照片就清晰地显现出厌恶的特征。注意观察她那上抬的嘴唇和皱起的鼻子。她是在看自己的得分吗?被对手打败了?我不确定,但她正在看的东西一定令她感到不快。

图5-3 皱起的鼻子和上启的嘴唇是厌恶的明显表征

根据艾克曼博士的研究,厌恶是一种情绪,它是肌体对于看起来、闻起来甚至想起来觉得恶心的事物的一种反应。从社会工程的角度来看,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失败,然而这些反应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已达到目的或者是否已经引起目标的反感和排斥。

一般情况下,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的目标产生了这种表情,都宣告了你的失败。如果你的外表、体味、风格、气息或者其他方面让他人感到厌恶,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你已经失败了。你必须意识到目标的好恶。例如,如果审计的对象是一个知名的律师事务所,而你身上有很多穿刺或纹身,就会给目标带来强烈的反感,这可能直接将你的社会工程行动扼杀于摇篮。当你看到如图5-4所示的表情时,就要做好离开的准备了。

图5-4 如果看到这种表情,就说明有问题了

在伪装时,必须认真考虑你的外表。一旦发现目标脸上出现厌恶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较好的方式是赶紧放弃,礼貌地为自己开脱后,考虑一种新的伪装或者另辟蹊径。

5.2.3 轻蔑

轻蔑是一种很强烈的情绪,通常会与厌恶混淆,因为两者具有紧密的关联。艾克曼博士甚至在起初的基本情绪列表中没有写上轻蔑。

在艾克曼博士的《情绪的解析》一书中,他做过如下描述:“轻蔑只是针对人或者人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味觉、嗅觉或者触觉。”他举了个吃牛脑的例子,你可能会因为这种想法而觉得恶心,这就会引起厌恶。而看到正在吃牛脑的人时,就会触发“蔑视”,不是对这种行为,而是针对吃牛脑的那个人。

在我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理解该微表情也很重要。蔑视通常针对的是人,而不是具体的物体,这对我们理解这种微表情所表达的含义非常重要。如果能够看出目标对象是否带有轻蔑的表情,就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找出他产生这种情绪的真正原因。

轻蔑的表情一般伴随着皱起的鼻子和上启的上唇,但只会出现在脸的一侧,而在厌恶的表情中,整个鼻子都会皱起,整个上嘴唇都会上启。从图5-5中就能看出一丝细微的轻蔑表情。

该图片由保罗·艾克曼提供

图5-5 请注意观察艾克曼博士的脸——微皱的鼻子和上移的右脸

尝试模仿“轻蔑”的表情。如果你像我一样,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心中产生的愤怒和轻蔑的情绪。做这种模仿练习,并且观察这种模仿给情绪带来的影响是件有趣的事情。

在图5-6中,小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明显表现出了轻蔑的特征。我从网上找到的这张图片,但是没有将整篇新闻稿保存下来,因此并不知道她轻蔑的对象是什么。但是不管是什么,她明显对其感到不爽。

图5-6 小威廉姆斯的左脸表现出了轻蔑

让人们产生轻蔑情绪的事情也会触发强烈的负面情绪,因此轻蔑通常会伴随着愤怒。轻蔑是和他人打交道时要尽量避免的情绪,尤其是在社会工程过程中。

5.2.4  恐惧

人们经常混淆恐惧和惊讶,因为这两种情绪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非常相似。最近在飞机上,我正准备写“快乐”那节,但当时发生了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直接导致我撰写了“恐惧”这节。

我身高6英尺3英寸(约1.9米),不矮也不瘦。坐在飞机上,想到还有几个小时要打发时,我决定利用这段时间来工作。这里我要插一句,当时的经济舱座位有些不同。我坐下后,打开笔记本电脑,看着外面的天空,开始思考如何撰写“快乐”一节的开头。不一会儿,我就决定写“恐惧”,因为旁边的乘客拿出一瓶水喝了一大口,但没盖上瓶盖。我用眼角的余光看到瓶子从他手中滑落,倒向我的键盘。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

我瞪大双眼,皱起眉毛,嘴唇同时向耳朵拉起。当然,事发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面部变化,但是后来在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回想和分析时,我知道自己当时感到的是恐惧。我分析了自己当时面部肌肉的移动方式,得以确定如果我不断重复这样的表情,会体会到相同的情绪。我确定自己当时的表情和图5-7所示的表情类似。

该图由保罗·艾克曼博士提供
图5-7 恐惧的明显特征

请尝试以下步骤,看你能否产生同样的情绪。

 
  1. 使劲往上抬眉毛。

  2. 缓缓张开嘴巴,向后咧开嘴角。

  3. 如果可以的话,在眉毛上扬的过程中努力使它们皱在一起。

感觉如何?你的双手、手臂还有胃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到有点害怕?如果还没有,再试一遍,只是这次尝试去想象一个你控制不了的情景(类似我在飞机上的那段经历,或者是伴随着轮胎尖锐的摩擦声,前方车辆紧急刹车)。这时感觉怎么样呢?

通常情况下,你会感到害怕。我从网上找到一张带有明显恐惧特征的照片(参见图5-8),照片里的人是美国参议员奥林匹亚·斯诺(Olympia Snowe)。暂不管拍下该表情之前她被问了什么问题,她的恐惧表情从照片中一眼就能辨别出来。她的眉头高高抬起,双唇向后微张,而且上扬的眉毛几乎皱到了一起。

图5-8 斯诺参议员明显的恐惧表情

从一名社会工程人员的角度来看,恐惧经常被用来诱使目标对象做特定的反应和动作。具有恶意动机的社会工程人员通常会对毫无戒备心的用户运用这种伎俩,从而诱使他们点击特定的图标或者泄露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有些恶意的提示词如下:“你的电脑感染了病毒,点击这里进行修复!!”这些标语对于不懂技术的人百试不爽,他们会由于担心中毒而点击进去,结果电脑就真的感染了病毒。

我曾经合作过的一家公司就被一名心怀恶意的社会工程人员攻入了,他当时利用的就是员工的恐惧心理。在得知公司的CFO出城参加一个重要的商务会议,期间不便被打扰后,该社会工程人员伪装成一名技术支持人员混进了公司。他要求进入CFO的办公室,但被拒绝了。然后他使用了如下伎俩:“你们的CFO史密斯先生打电话给我,叫我在他出席会议的这段时间帮他把电子邮箱的问题处理好,如果在他回来之前解决不了,后果会很严重。”

秘书担心如果不把CFO的电子邮箱问题解决,自己会受责罚。她的老板会不会大发雷霆?她会不会因此丢掉工作?鉴于对不良后果的担忧和畏惧,秘书让这位“技术支持人员”进去了。如果该社会工程人员经验丰富,他可能就是通过观察秘书的面部表情得知了她的心理动态,通过不断强化她的担忧和紧张,使她达到恐惧的状态,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恐惧是一种强大的推进器,可以使你或者目标对象做出异于平常的事情。

5.2.5 惊讶

如前文所述,艾克曼博士和微表情领域的其他心理学家认为惊讶和恐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从表情上来看二者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尽管如此,二者还是有些明显的不同,例如嘴唇移动的方向和眼睛反应的方式。

请试着做以下动作来练习“惊讶”。

 
  1. 抬起眉毛,不是充满恐惧而是抱着想尽量睁大眼睛的目的去做。

  2. 轻轻地张开下颚。

  3. 练熟这个表情以后,试着加快速度。

我注意到自己做这种动作的时候不经意间吸了不少空气,这让我感到一种类似于惊讶的情绪。你应该会看到类似于图5-9所示的表情。

该图由保罗·艾克曼博士提供
图5-9 注意眼睛和双唇是不是与恐惧的表情类似

令人感到惊讶的可能是好事情,也有可能是不好的消息。听到女儿牙牙学语时蹦出的字眼当然是件令人吃惊的好事情。某些意料之外的事情、通知或者问题也可能导致惊讶的反应。

这便是我对于图5-10中杰西卡·辛普森(Jessica Simpson)的表情所传达的内容的猜想。注意观察她上扬的眉毛和张开的下颚。她表现出来的惊讶特征较为明显,可能刚被问到了一个令她感到吃惊的问题,或者是听到了什么震惊的消息。

图5-10 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别,惊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恐惧

如果是积极的惊讶,通常会引发一丝微笑或快乐的表情。如图5-10所示,从杰西卡的表情不难看出,她不仅是惊讶,而且还带有一丝惊喜在其中。社会工程人员有时会利用惊讶来打开目标对象的心门,比方说,机智的对答或不经意间的玩笑可能会使目标马上放松警惕,降低其心理防线。

5.2.6 悲伤

悲伤是一种强烈而极端的情感。我们看到他人悲伤,很容易心生怜悯,感同身受。有些人看到别人悲伤,自己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甚至也会哭泣。

通过以下练习,很容易产生悲伤的感觉。

 
  1. 轻轻地张开嘴巴。

  2. 下咧嘴角。

  3. 保持嘴唇不动,同时上抬你的双颊,感觉自己眯着眼睛。

  4. 保持表情不动,眼睛往下看,让上眼睑无力地下垂。

通常这个时候,你便会产生悲伤的情绪了。我第一次做这个表情的时候,就立刻奏效了。我发现自己得控制练习这个表情的时长,因为练习带来的悲伤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图5-11展示的便是“悲伤”的表情。

该图片由保罗·艾克曼博士提供
图5-11 注意双唇和下垂的眼睑,这意味着悲伤

悲伤的另一个特征使它成为一个奇妙的情感,即它并不需要显现出极度的痛苦或悲伤。悲伤可以表现得非常微妙,可以用局部的面部表情来传达。人们可能会试图使用虚假的微笑或者“坚忍的眼神”隐藏悲伤 ——凝视正前方,面容呆滞,但你可以看出他们正试图控制内心的真实感觉。

请看图5-12,图中展现的就是这种表达方式的悲伤。在对凯特·戈瑟兰(Kate Gosselin)的一次有关离婚和家庭的采访中,她极力地隐藏自己内心的情绪,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她的双唇,你就会发现一些细节之处体现了她内心的悲伤。


图5-12  注意双唇咧向后下方,这意味着悲伤

除了双唇,眼睛是传递悲伤的另一个关键信号源。这种表情有时难以发现,甚至会被误认为是疲劳或者其他情绪,不过通过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和肢体语言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遮住大部分脸的这种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图5-13所示,一群妇女参加葬礼,尽管她们的大部分脸被头巾包住了,但中间那位女子眼神中流露出的悲伤清晰可见。

图5-13 注意她下视的眼神和下垂的上眼睑

营造悲伤的气氛也是社会工程常用的手段之一,因为它可以激发人们采取某些行动,从而捐款或者提供信息。类似桥段经常出现在电视里的商业广告中:一些无助的孩子,他们缺少爱和关怀,长期生活在清贫的环境里,营养不良,只要你献出一点爱心,就会让他们的脸上浮现笑容。悲伤的神情、满是泪水的脸庞,这些瘦弱的儿童始终会扣紧你的心弦。我说这些并不是意味着商业广告是恶意的社会工程,只是想说明它们使用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工程,通过触发情绪让目标做出特定反应。

不过恶意的社会工程人员通常会利用人们这种同情心从目标那里获取利益。有一次我走进一家餐馆,无意间听到一位年轻的男子和一群准备走出餐馆的长者的对话。据他描述,他刚从高速下来,车子没油了,他现在急需赶往家中,因为家里的妻子有着9个月的身孕。他刚失业,徒步从高速公路走了一英里过来这边给妻子打电话,他想找这些被他拦住的人借20美元。我听到一半便放慢脚步,装作在打电话,等着看接下来的戏。他继续说着故事,最后加上一句:“你把地址给我,我到家便会把20美元的支票寄还给你的,我发誓!”

这个故事具备了引发他人同情的要素,尤其当他脸上流露出那种对家人的担忧、焦虑和悲伤时。他得到的何止20美元,那三位长者一人给了他20美元。他说了几遍“愿上帝保佑你们”并逐一拥抱了他们,然后说自己进去就打电话给妻子,告知她自己在回去的路上。拥抱后,他们几个就离开了餐厅,心里美滋滋地觉得自己这周又做了一件善事。

几分钟后我在用餐时,发现那个年轻人在吧台和同伴享用各种酒水饮料呢。他能够很好地操控周围人的情绪,将悲伤的故事结合悲痛的表情演绎了出来。

5.2.7 快乐

快乐有很多方面,估计单单快乐这一话题就可以讲一章,然而这并不是我关注的。艾克曼博士的书中有很多关于快乐和相近情绪的绝妙观点,里面阐述了这些情绪如何影响自己及身边的其他人。

我在这里想强调的只是快乐的几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辨别微笑的真伪。识别真假笑容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人类表情的重要方面,对社会工程人员来说,这有利于他们掌握如何呈现笑容。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碰到某个人,他看起来很开心,但是在和他辞别后,你的配偶或者你自己会觉得刚刚这人笑得好假?

你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样的笑容才称得上真实,然而脑子里总有种声音告诉你“这家伙在假笑”。18世纪晚期,法国神经学家杜兴·德·布伦(Duchenne de Boulogne)针对笑容做过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将电极附着在试验者的脸上,通过电流产生和微笑一样的肌肉反应。尽管试验者的肌肉和正常微笑时的运动完全一致,德·布伦还是觉得他是在“假笑”。这又是何故呢?

德·布伦指出,当一个人真实地微笑时,会触发颧大肌和眼轮匝肌(眼周的肌肉)两块肌肉,而眼轮匝肌的运动是自发的,不受外力触发,这也就是辨别真假笑容的关键所在。

艾克曼博士与杜兴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虽然近期的研究表明有些人可以通过训练来触发那块肌肉,但通常情况下,真假的辨明就在于眼睛。真实的笑容是由眯着的眼睛、上扬的双颊和拉起的下眼睑构成的。它由眼及口,牵扯到整个脸部的运动,如图5-14所示。

图5-14 艾克曼博士演示的假笑(左图)和真笑(右图)

如果你遮住艾克曼博士的上半部分脸,估计会很难区分笑容的真假。直到看到左右两图中艾克曼博士眼睛的对比,才能区分得出来。

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展示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在他的感染下其他人也会流露出相同的喜悦并微笑的。注意图5-15中的两个和尚,左边那个和尚展现出了真实的笑容,他是真的开心。你看着图片中的他,自己也会跟着开心起来。

图5-15 他整张脸都在笑

从社会工程的角度来看,知道如何觉察和伪造出以假乱真的笑容是很有价值的。他们竭力想让目标对象放松,从而得到最积极的效果。不管伪装成什么角色(销售人员、教师、心理学家或其他的角色),社会工程人员开启对话的第一步通常是一个微笑。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到这个视觉输入后会快速地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对这个微笑真伪的判断直接影响后续的交流。

前文涵盖了很多信息,你可能想知道社会工程人员是如何训练自己,从而不仅能够识别微表情,还能够熟练地运用的。

5.2.8  训练自己识别微表情

好莱坞经常会夸大影视剧中角色的能力。例如在热播的电视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基于艾克曼博士的研究)中,剧中的主角莱特曼博士(Dr. Lightman)可以毫不费力地读懂他人的微表情,更神奇的是他通常能说出情绪产生的原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领域中,像艾克曼博士这样的人员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并非这么轻松,这种研究意味着坐在录好的视频片段前逐帧地进行分析。这样的研究要做好多年,他才能快速注意、识别和分析微表情。20世纪70年代,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艾克曼博士发现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感知并准确分析微表情的能力。

然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所以大部分人都需要不断地练习及训练,才能够熟练地展现、读懂并运用微表情。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训练方法。我先研究特定微表情的鉴别方法,然后对着镜子参照专家描述的步骤进行模仿。通常我都会拿一张展示这种情绪的照片,对着照片模仿对我大有帮助。

当觉得自己模仿得不错的时候,我便开始专注于酝酿感情、调整细节,直至面部肌肉的运动和情绪能够一致。

然后,我从网上寻找不同的表情图片,试着去揣摩其表达的情绪。接下来试着将新闻或电视节目录下来,以较慢的速度去静音播放,看自己能否准确辨别说话者的情绪,之后再听原版的故事,看自己猜得是否接近原意。这些都是为“实战”做准备。然后我会观察人们之间的交流,尝试识别他们交谈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我不仅会观察那种可以听到谈话内容的对话,也会观察那些无法听到交谈内容的场景。

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在自己的会话中练习,是因为不用在训练的时候去注意自己的谈吐和话题的接转,这样要更容易些。我只需专注地去阅读面部表情即可,不用被自己其他的感觉所干扰。在有幸见到艾克曼博士之前,我一直是按前文所述的这种方法训练的,见到他之后,他传授给我另外一套方法。当然,还有他的那些著作,里面有解读和重构表情的分步式的教学方式,还有不同情绪所对应表情的照片、新闻中的实际例图等。他的《情绪的解析》以非常专业的方式对此进行了解读,该书非常值得一读。

近几年,艾克曼博士研究并发布了针对微表情的专业训练。在网站www.paulekman.com中,他提供了3种训练模式,从而改变了人们掌握这门强大科学的方式。

针对每一种微表情,艾克曼博士的训练课程都有视频和文本说明。网站用户可以重放每一种表情的形成过程的视频,观察面部运动的每一个细节。一旦学员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上面学习并观察这些视频,便可以参加预备测验,检测自己对于微表情的识别达到了何种水平。当学员提交自己的猜测结果后,正确的回答会得到确认,错误的回答会得到纠正。如果需要纠错的话,可以参加额外的学习和培训。

当用户觉得胸有成竹的时候,可以参加正式的测试。最后的考试没有纠错,学员将要辨别时长为1/25秒的微表情,然后必须作出判断,到最后才有总分。

根据学习的成长(效果)曲线,通过这种训练工具训练几年,就能熟练解读微表情了。然而,艾克曼博士和他的同事却警告说:就算你精于解读微表情,仅能解读它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何出此言呢?

演员常用的一种技巧是尝试从过去的记忆和经历中成功找到和想要表达的情绪一样的事件,例如回忆过去的一个快乐瞬间就会产生一个真实的笑容。前文曾提到,如果并不开心,想要刻意装成很开心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你能唤起让自己感到开心的回忆,你的面部肌肉便会依据记忆作出自然的反应。

因此,尽管可以熟练地辨别微表情背后的情绪,却很难读懂每种情绪的触发因子。这种因子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阐释。我有一个朋友,在儿时曾经与某人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而那个人和我的另外一个好朋友长得非常像。每当我这个朋友来访,她的情绪都会有很大的波动。你可以从她面部的微表情中读到恐惧、轻蔑和愤怒。她并不是讨厌我那个朋友,而是讨厌那个记忆深处长得和我朋友很像的那个人。

在学习解读微表情时,记住下面这一点很重要。每种表情背后都有一种情绪,然而仅仅通过表情是无从得知该情绪的起因的。当学习微表情达到比较“熟练”的地步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掌握了读心术一般。事实上一定要当心,不要想当然,离“读心”还远着呢。也许你已经精通读懂微表情的方法了,接下来便教你如何把这种技巧与沟通手段、肢体语言以及诱导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让你不仅能够明确目标对象的想法,还能够将他们引到你想要的方向。

可能你心中还有一个疑问:“作为社会工程人员,要怎样运用这些技巧呢?”

5.2.9  社会工程人员如何运用微表情

研究很让人着迷,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很神奇,但我们如何将微表情应用于社会工程审计呢?恶意的社会工程人员会怎么利用它呢? 本小节就是要给出该问题的解答。

本节将讨论两种将微表情运用于社会工程的方法。第一种是使用微表情去诱导或者诱发某种情绪,第二种则是使用微表情识别欺骗。

首先来看第一种方法,使用微表情令目标对象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近期读过的一篇研究论文改变了我对微表情的认识,令我见识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李文(Wen Li)、理查德·津巴(Richard E. Zinbarg)、史蒂芬·勃姆(Stephan G. Boehm)和肯·派勒(Ken A. Paller)发起了一项名为“情绪在下意识里的面部表现和性格焦虑带来的影响在神经和行为上的证据”的研究,这项研究改变了微表情在当代科学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在试验者的面部肌肉上连接了几十个迷你心电记录器。这些器件将试验者脸上和头部肌肉的运动记录下来。然后,他们为试验者播放多段视频,视频中包括1/25秒时长、一闪而过的微表情。李文等人发现,几乎在所有情况下,试验者的肌肉运动会重复视频中嵌入的微表情。如果是恐惧或者悲伤,试验者的面部肌肉会产生相应的情绪。问及试验者的感受时,他们表示和视频中嵌入的情绪是一致的。

对我来说,这项开创性的试验表明,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情绪上的微妙暗示操纵他人达到特定的情绪状态。我从安全角度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称之为“神经语言入侵”,主要原因在于它将微表情与神经语言程序学(下一节讨论)结合起来,在目标心中产生某种情绪状态。

设想这样的场景:一名社会工程人员要进入一家公司,目的是让前台将带有恶意程序的U盘插入电脑。他的伪装是和人力资源经理约好了过来面试,但路上不小心将咖啡洒到最后一份简历上了。他真的需要这份工作,也需要前台的帮助。前台会帮他重新打印一份简历吗?

这一伪装在引起对方共鸣方面相当有效,我之前就利用它获得过成功。然而,如果社会工程人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能会表现出恐惧,从而引发紧张。这种恐惧可能会转化为前台人员的紧张,最终导致自己的请求被拒或者行动失败。而如果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表现出微妙的伤心的微表情,就会轻易激起同情,而他的请求也就很容易获得应允。

回顾前面讨论的广告,它鼓励市民“每天捐赠一美元,养活一名贫困儿童”。在要求捐款之前,在显示电话号码和网址之前,在告诉你接受信用卡捐助之前,电视屏幕上会展示很多伤心孩子的照片。这些亟需救助的痛苦的孩子的照片会引发你的怜悯,促使你做出捐助的行为。

这些广告对每个人都奏效吗?当然不是。然而,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捐,但它会影响几乎所有人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社会工程人员充分使用微表情的方式。学习展现这些带有暗示性的微表情,会引起目标对象大脑中的神经元反映相同的情绪状态,使他更愿意遵照你的要求去行动。

这种微表情使用方式也被用于恶意的目的,所以我想花点时间谈论如何防御这种攻击(第9章也会介绍这方面内容)。要注意微表情的使用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将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培训成微表情专家。其真正的含义是必须加强良好的安全意识培训。即使对方设计出来的请求让你很有欲望去帮助、拯救或照顾,也要确保首先贯彻安全策略。可以简单地说一句:“对不起,我们的电脑不允许接入外来U盘。不过,离这里两英里处有一家联邦快递金考快印店。你可以去那里重新打印简历。需要我告诉史密斯女士你会晚到几分钟吗?”

在这种情况下,如此的婉言拒绝不仅能够让社会工程人员的计划泡汤,也会让目标觉得自己帮助了他人。

想要发挥微表情的作用,有时也需要和人类行为的其他方面相结合。第二种方法——识别欺骗,将会告诉你如何做到这一点。作为社会工程,使用微表情的第二个方法的目的在于识破骗局。如果你可以通过问一个问题,知道他人的回答是否真实,会不会感觉很好?这也是专家们热烈讨论的话题,有些专家认为通过眼神、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结合以上3点就可以识别真伪。然而有些专家却不以为然,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这可以作为一门精准的科学来应用。

尽管各方的观点都有一定的事实论据,但是如何运用微表情来识别骗局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思维就不能被微表情所局限,因为通贯本节的内容,微表情都是以情绪和情绪的各种反应为基础的。因此阅读本节时请铭记这一点,本节还分析了一些因果关系。

以下4种反应可以帮助你识别目标的诡计。

 

下面将详细地讨论这些反应。

1. 矛盾

“矛盾”这种情况处理起来特别棘手,因为它们可能确实会在现实中发生。我就经常会忘记一些事情的细节,而我的妻子总会迅速地予以补充。在得到一些提示之后,我通常就能记起完整的故事。这并不意味着我在故事或对话的一开始就撒谎,而是在一开始就整件事发表评论的时候,我并不能记清每个细节,或者是我认为自己记得,而实际上并不记得。即便我“想起”了具体细节,也不是实际发生的情况,而可能是我自己认为的事实。

在评估是否将矛盾作为说谎的线索时,对这种无意的“谎言”进行考虑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现矛盾的情况,你所要做的应该是挖掘更多的信息。就矛盾之处进行询问,注意观察他的微表情变化,也有助于对真实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假设你伪装成上门拜访的销售人员,打算通过给他们的CEO派发特价CD的方式进入公司内部。你事先了解到这位CEO比较关注某慈善机构,所以伪装的角色与此有关。当你走进大堂时,前台接待却说:“对不起,他不在,你把东西留在我这里就可以了。”

你知道如果就这样将CD留给她,那么其中植入的恶意程序很可能永远不会发挥作用。而且你觉得他在公司,因为看到他的车就在停车场,而且今天是工作日。综合这些事实,又不希望前台难堪,你说道:“哦,他不在吗?我前几天给他打电话询问什么时候可以过来拜访,他说今天可以。我记错日子了吗?”

如果你出对了牌且表情真诚,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结果。

 

什么?她从坚决地声称“他不在公司”转成“让我确认一下”。这一前后矛盾足以提醒你应该挖掘更多的信息。她说这句话时有哪些微表情?她有没有因为撒谎而感到羞耻或难过?她有因谎言被拆穿而生气吗?她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尴尬或困惑吗?你不能想当然地断定她在撒谎,因为也许她是真的不知道,在你辩驳的时候她才决定去确认清楚。

在她核实之后,必要的话可以挖得更深一些,探查更多信息,以试探事实真相。你可以重申:“可能是我记错日子了。”通过仔细观察她的面部表情能够精准地判定她是否在撒谎。

第一轮交谈下来,如果你在她脸上看到了愤怒的特征,继续刨根问底可能会使她更加愤怒和尴尬,导致会话的终止。这时候,你可能要这样问:“如果史密斯先生现在不在,可能真是我记错会面的时间了,那么什么时间过来能见到他呢?什么时间最合适?”

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以令她挽回面子,还给了你解读她面部表情的另一次机会。如果你注意到她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愤怒,而是有点难过或者尴尬,你可以回之以同情和理解,让她能够敞开心扉。“我敢发誓,他和我约好今天见面。可是我的记性很差,我老婆甚至说我有老年痴呆症。我买了部智能手机,如果知道怎么设定的话,可能会对我的记忆有所帮助。我也不想添麻烦,只是我什么时候能过来把东西给他呢?我一定得亲自交到他手上。”

留心观察细小的矛盾之处,因为它们可能是欺骗的关键标识,能够帮你迈进门槛。

2. 犹豫

和矛盾类似,你也可以通过他人的犹豫识别潜在的谎言。如果你问一个他本应即刻回答的问题,而他却犹豫不决,可能是他在利用迟疑的这段时间来编造答案。

例如,当妻子问我新买的电子设备多少钱时,她知道我肯定记得。如果此时犹豫的话,往往意味着我在盘算是否要如实回答,当然也有可能我确实在回忆价格。

当从学校提供的成长报告中发现儿子有X天缺席,而我印象中只有2~3天时,我问他其余那些天是怎么回事。如果他的回答是:“爸爸,还记得有一次我们预约了医生看病,然后你让我在家休息一天,还帮着你一起做项目吗?”这很有可能是实话,因为他反应够快,并且有事实作为支撑。不过,如果他犹豫了一下说:“哦,我不知道,可能报告搞错了。”此时要注意观察他说这句话时的微表情。是因为被抓而觉得愤怒?还是为想象的惩罚感到难过?无论是哪种,我都应该深入调查那些天他到底在哪里。

另一种需要注意的众所周知的犹豫战术就是重复你所提出的问题,好像是对问题进行确认,这样的话就有时间来编造答案。仅仅通过犹豫来识别欺骗是不科学的,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信号源。有些人只是习惯于谨言慎行。我是纽约人,语速比较快。如果有人说话比我慢,并不一定都是在撒谎。你必须能够运用微表情去辨别他是真正说话慢,还是在试图编造答案。

如果他反馈的情绪和提出的问题不匹配,可能就值得推敲了。

3. 行为的变化

在交谈的过程中,每次谈到特定的话题,目标的行为都会发生变化。也许是表情的变化,或者是坐姿的改变,抑或是明显的犹豫。所有这些动作都具有欺骗的特征。虽然这些行为不一定等同于欺骗,但是你应该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继续深入这一话题。这些行为可能是一种信号,对方在利用时间的延迟来编造故事、回忆事实,或者决定是否要向你透露实情。

4. 手势

人们经常会用手势来描述场景。例如,用双手去比划某件物品的大小、某种物体运行的快慢,或者某件事被提及的次数等。许多专业人士认为,人在撒谎时会频繁地触摸或者摩擦自己的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网址www.examiner.com/mental-health-in-new-orleans/detecting-deception-using-body-language-and-verbal-cues-to-detect-lies中给出了一些心理学家和肢体语言专家关于检测欺骗的线索和暗示的讨论。

交谈过程中,留心观察手势的幅度、频率以及时长的变化很重要。不仅如此,做不同手势时的面部表情也要格外注意。

当你发现欺骗行为时,制定一个应对方案非常重要,也是个不错的做法。前面提到的场景中,当前台说CEO不在公司时,如果你当面指出她在撒谎,很可能会令场面陷入紧张状态,使她倍感尴尬,葬送一切可能成功的机会。如果你伪装的是权威人士,例如经理或者部门主管,抓住对方说谎可能会对你有利,因为你可以通过“原谅”对方让他欠你一个人情。但在同样的情形下,如果你的职位(比如是非管理岗位的秘书、接待员或者销售人员)低于目标人物,使用这种策略是很危险的。这种权威性的行为不适合非管理职位的伪装者。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社会工程审计人员,必须学会观察他人的微表情,判断对方说的是实情还是谎言,并确定自己是否在按照想要的方式影响目标。在某些情况下,你甚至可以利用特定的表情操控目标的情绪状态。

记住,仅仅依靠微表情是不足以判断情绪产生的原因的。例如,即便能判断出目标是生气还是伤心,你也很难知悉个中缘由。在运用微表情的时候,需要细心谨慎地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产生某种情绪的最可能的原因。

恶意社会工程人员会采用本节讨论的微表情技术,但是他们的目的和做审计的社会工程人员完全不同。他们往往不会顾及对目标的后续影响。如果破坏一个人的信仰体系、引发目标心理不稳定或者让目标失去工作会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前面章节提到过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发生的一些骗局。有些人不顾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灾难骗钱。许多人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声称在这次袭击中失去了家人。这些充满恶意的人接受了捐助的金钱、礼物和同情,甚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却被人们发现他们的故事都是编造的。

恶意社会工程人员会花很多时间研究人,分析人们会因为什么上钩。这些知识会帮助他们找到易受攻击的目标。

本节谈及的微表情还较为浅显,该领域的专业著作称得上汗牛充栋。寻求培训,熟练解读和运用微表情,可以明显提升你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此外,精通微表情会提高你的能力,从而在审计活动中获得成功。